杨佳佳:打造新时代的魅力课堂
2021-05-25
在天大,青年教师思维活跃、紧跟潮流,具有无限的活力和创造力,年龄优势又使之与学生拥有了天然的亲近感,他们日益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学提升和人才培养,我们邀请了近几届天津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特等奖、一等奖获得者,分享他们的教学感悟和育人心得,共同为天津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添砖加瓦。
图一杨佳佳作学术报告
作为一名85后的青年教师,在学生最美好的年纪与他们相遇,助力他们成长,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常常问自己:新时代的大学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在“双一流”“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怎样构建高效的课堂、体现医工融合的特色,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从与手机“争讲台”到把手机“变讲台”
初登讲台,我花了很大功夫琢磨传统教学艺术,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最大程度接受知识输入,但仍然难以对抗手机的吸引力。如何唤醒学生,让他们真正走进课程?在与其他青年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第一次了解到“雨课堂”,这种智慧教学工具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了,我迫不及待的想在我的课堂上进行教学实践。
图2 雨课堂教学数据
就这样,在我的课堂上手机不再是学习的敌人,而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我将PPT同步到学生手机,学生不再忙于抄写和拍照;课堂测验、随机提问形式多变,课堂弹幕、奖励红包气氛活跃,学生们大大方方的看着手机参与到了课堂学习中。更重要的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了,我们之间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可以随时与我交流问题,教学相长。这为那些腼腆、不太敢于在大家面前向老师提问的学生提供了一条便捷顺畅、轻松高效的学习途径,也让我能够更加实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对这种新颖的“板书”也很感兴趣,虽然对于我来说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但是当看到学生“老师很用心”“老师辛苦了”这样的评价时,我由衷感到欣慰。
从与手机争讲台到把手机变讲台,根据年轻人的习惯,改进授课方法,也让我体会到了小小的成就感。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体现医工融合专业特色
除了必要的技术保障,课程本身的生动、实用才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夯实学业基础的关键。在课程的设计和讲解方式上,我努力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学生较为熟悉的工程知识相结合。
图3 杨佳佳在课堂上
我目前主要讲授的是《生理学》和《神经工程学》这两门课程,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与人密切相关,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将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为什么婴儿的头会这么大?”“如何找到自己的盲点?”等等和我们的专业知识联系了起来。再比如讲到大脑神经元的发育时,我讲到大脑的巅峰状态在人27岁以前,以后就会逐渐退化,所以二十多岁的时候大脑学习能力最强。有些学生惊慌地抬起头说:“呀,那我们大脑的巅峰状态就剩六、七年了呀,赶紧学习吧。”
图4 杨佳佳在实验室
此外,我会将生物医学类课程的知识点与工程领域的实例相结合探索在工科专业中开展医学类课程教育的方法,让学生们更透彻地理解。比如在讲述人体调节的方式时我就用工程中的控制论来类比,体温的调节机制用空调的工作原理来类比,动作电位的特点与数字信号类比等等。在这种工学与生理学相互借鉴的过程中,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机器是人有力的外延,人本身就是最精密的仪器。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在生活中我注重与学生们加强沟通,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与学生的日常交往和课堂教学之中,和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相处模式。以真心换真情,我真心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我的课堂成为他们青春回忆的一抹亮色。
杨佳佳个人简历
杨佳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市“北洋学者-青年骨干教师”,2016年获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工科组一等奖第一名,首届卓越大学联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曾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大学三八红旗手、天津大学青年教工先锋岗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