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园地

李明伦:冠军队教头+新科技先锋!

2025-02-25

辩字双辛,十年一剑。2024年年初,天津大学辩论队击败清华大学辩论队在24支高校辩论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第十一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冠军。十年,是天津大学辩论队登顶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的奋进路,也是医学院博士生李明伦逐梦国际辩论赛最高领奖台的漫漫征程。

“第一次接触辩论,是初中时班级间的比赛,当时觉得很有趣,很好玩。真正开始正规的竞技辩论是大一时代表班级打院赛并最终夺冠,从此被挖掘进了校队。”在来到天津大学之前,李明伦就以东北大学辩论队的队员、队长、教练等身份取得过一些地区赛的荣誉,在国际赛上拿到过最佳辩手的称号。然而,就像所有运动员的梦想是拿到奥运金牌一样,他作为辩手的梦想就是站上辩论赛的最高领奖台。

脚踏实地的努力是向着梦想靠近的最佳途径。来到天津大学后,李明伦被吸纳进校队,在学习之余,他不断代表学校参加各类辩论赛,积累经验、拓展视野,斩获了多项傲人成绩。从2023-2024学年开始,他成为了天津大学辩论队的执行教练,除亲自参加比赛之外,也负责起队伍的日常训练和指导队员准备比赛的工作。

作为教练员的李明伦不仅关注队员们辩论能力的提升,更希望他所带领的辩论队能借由语言表达深层次的力量。“冯骥才先生曾给天大辩论队题词‘明辨胜于雄辩’,他也曾给天大医学部题词‘求仁求是、救人救世’,我觉得这两句话皆以天大校训‘实事求是’贯之,所以也是我打比赛、带比赛的核心理念。辩以明思,论而博学,赢得比赛固然重要,但我不希望观众在听了这场比赛后觉得辩论就是文字游戏、口水仗,而是希望当观众在真的面临我们在辩论场上讨论的问题或困境时,我们在场上说过的话可以为他们带来一些启发。”

在他看来,辩论不仅是语言的交锋,更是心灵的触动和精神的升华。在征战新国辩的道路上,李明伦也将这一思考融入备赛之中,带领着参赛成员用大量时间查找资料以确保在场上所提出的论点符合事实与时代背景,做到从事实层面更具有说服力,让辩论场上呈现的内容更有意义。而自己博士阶段密集的实验安排也为备赛增添了许多挑战,“在准备比赛期间,我大部分的日程安排是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在实验室做5场实验,实验结束之后立刻投入备赛环节,和队员们一起查资料、写稿子、打磨内容表述、进行模拟赛、复盘模拟赛等等,那段时间很累但也很充实。”李明伦坦言虽然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压力很大,但对于最后成功夺冠的目标来说,这些都是值得的。“很感谢,也很幸运能遇到一群可以同心协力攻克难关的朋友,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团队才是真正的王牌。在备赛阶段,队里不只有上场队员参与,一些未参赛的低年级队员为队伍贡献了很多力量,曾经辩论队的学长学姐也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最终的荣誉属于辩论队中的每一个人。”

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踏上新国辩赛场的天大辩论队,凭借赛前的充足准备和赛程中正确的决策调整,一路过关斩将,登上了冠军的领奖台。

“在我打辩论的第十年,我终于达成了我的目标,但卸下辩手和教练身份之后,我还是一名博士生,我的生活是围绕科研展开的,之后做好科研工作将会是我生活的主旋律。”辩论之外,李明伦还是全球最大216指令集高速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的研发者之一,负责将系统原型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工作。

指令数量是反映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核心能力的重要指标指征。“在接手216指令集脑机接口系统原型时,我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是要给这些指令赋予什么功能,要做到不冗余,还能更便捷地完成高速拼写。” 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于2019年率先研发了百指令集脑机接口系统,创造了当时最大指令集的世界纪录,在此工作基础上,李明伦与团队成员继续优化,设计出新型的脑机编码策略,在国际上率先突破200指令大关,让使用者只需注视电脑屏幕上闪烁的216键虚拟键盘,即可通过头上佩戴的小小设备实时捕获蕴藏在脑电波中的交互信息,实现“意念”打字。

在完成对大指令脑机接口的指令集设计工作后,李明伦还在团队中负责大指令系统的应用示范、演示讲解等工作,得益于辩论场上磨练出的沟通技巧以及临场反应能力,他在处理这些工作任务时显得游刃有余。“我们现在看到的216指令系统是上半部分英文键盘,下半部分拼音键盘,这样设计是为让系统做到覆盖更多的功能的同时,提高系统的输出效率。现在我们使用全拼输出无论拼音长度多长的汉字,都可以通过一到两个指令来完成。”

与打辩论相同,对于科研,李明伦秉持同样的求真务实态度。“对待科研过程,一来要求真,实验设计要严谨,数据分析要谨慎,研究结论要客观,要对自己的研究负责;二来要求实,对待科研成果,要以应用为导向,让其发挥最大作用,不让科研成果成为摆设。”作为工程博士,他常常思考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要响应总书记的要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成果尽快从实验室走出去,尽快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辩论为他带来的除口才的提升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的思辨能力,在他看来,二者都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来构建内容以及有技巧的表达让他人更好的理解,“要像搞学术一样准备辩论比赛,像打辩论一样对待科研过程”,二者对于他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在准备比赛过程中,准备资料也像做文献调研一样,要用心去判断其是否权威、有无说服力,调查与统计过程方法是否合理;在科研的时候我会保持在辩论场上对于逻辑谬误的敏锐洞察,深入思考在实验分析的过程中在逻辑上是否存在不完备之处。”

“虽然以后打比赛的精力可能越来越少了,但作为教练对于队伍的感情与责任感还在。”实现了登顶国际辩论赛的梦想后,李明伦坦言,之后会继续做好执行教练的工作,但也会将更多的精力向科研上转移。这位朝气蓬勃的“斜杠”青年未来将继续奔跑在科研求真的道路上,心怀赤诚,执着追求着他的“科研报国”梦。